成都医养结合养老院老人狂躁症怎么办
在养老院中,遇到狂躁不听劝的老人是照护工作中常见的挑战,这类行为可能由认知障碍(如阿尔茨海默病)、身体不适、环境刺激或情绪积压引发。养老院通常会采取非药物干预优先、多学科协作、个性化调整的策略,在保障老人安全的同时,尽量减少对其尊严的伤害。以下是具体应对措施:
一、紧急处理:确保安全与稳定情绪
环境隔离与安全防护
迅速转移至安全区域:若老人在公共区域狂躁(如打砸物品、攻击他人),护理员会引导其至无危险物品的房间(如软包墙面、无尖锐家具的“冷静角”),避免自伤或伤人。
移除潜在危险物:提前收走老人可触及的玻璃制品、刀具等,并确保门窗锁闭,防止其逃跑或跌落。
使用防护装备:在必要时为老人佩戴防抓手套(避免自伤)、穿软底鞋(防止滑倒),但需避免束缚带等限制性措施(可能加剧焦虑)。
非暴力沟通与情绪安抚
保持冷静与低姿态:护理员会蹲下或与老人平视,用温和的语气说:“我知道您现在很不舒服,我们一起来解决好吗?”避免命令式语言(如“不许闹!”)。
分散注意力:递上老人喜欢的物品(如毛绒玩具、老照片),或播放其熟悉的音乐,转移其注意力。
身体接触谨慎:仅在老人接受的情况下轻拍肩膀或握住手,避免突然拥抱或拉扯(可能引发反抗)。
二、原因排查:寻找行为背后的触发点
身体不适排查
疼痛评估:检查老人是否有头痛、关节痛、便秘等未被表达的症状(认知障碍老人常无法准确描述疼痛)。
药物副作用:核查是否因服用抗抑郁药、抗帕金森药等引发躁动(如左旋多巴可能导致精神症状)。
生理需求:确认是否因饥饿、口渴、尿便失禁等基本需求未满足而烦躁。
环境与心理因素分析
过度刺激:观察是否因噪音、强光、人群拥挤等引发不适(如阿尔茨海默病老人对环境变化敏感)。
未解决的冲突:询问家属或同屋老人是否发生过争执,或老人是否因失去物品、错过活动而焦虑。
日程变化:检查是否因护理时间调整、活动取消等打破其日常规律(认知障碍老人依赖固定流程)。
三、个性化干预:根据老人特点调整策略
针对认知障碍老人的方法
验证疗法(Validation):承认老人的感受(如“您看起来很生气,是因为觉得被忽视了吗?”),而非否定其情绪(如“您别无理取闹”)。
回忆疗法:引导老人谈论过去的美好经历(如“您年轻时最喜欢做什么?”),通过正向记忆缓解焦虑。
结构化活动:为其安排固定时间的简单任务(如叠毛巾、整理卡片),减少无所事事引发的焦躁。
针对身体功能衰退老人的方法
辅助工具支持:为行动不便老人提供助行器、轮椅,减少因移动困难引发的挫败感。
疼痛管理:与医生沟通,调整止痛药剂量或更换药物(如从阿片类转为非甾体抗炎药)。
康复训练:通过物理治疗改善关节活动度,降低因身体僵硬导致的不适。
四、多学科协作:医疗、护理与心理联合干预
医生评估与药物调整
若狂躁行为频繁且严重,医生会评估是否需短期使用抗精神病药(如奥氮平、喹硫平),但需严格监控副作用(如嗜睡、锥体外系反应)。
定期复查肝肾功能,避免药物蓄积中毒。
心理咨询与家属支持
认知行为疗法(CBT):对轻度认知障碍老人,通过CBT技巧(如深呼吸、正念练习)帮助其自我调节情绪。
家属教育:指导家属如何与狂躁老人沟通(如避免争论、使用简单指令),并鼓励定期探视以减少孤独感。
员工培训与团队支持
定期演练:组织护理员模拟狂躁场景,练习非暴力制服技巧(如从背后环抱避免被咬)。
心理疏导:为受冲击的护理员提供情绪支持,防止职业倦怠。
五、长期预防:建立行为管理计划
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
记录老人狂躁发作的时间、地点、触发因素(如“每周三下午洗澡后易躁动”),针对性调整护理流程(如将洗澡时间改为上午)。
为老人配备“情绪卡片”(如“我现在很生气,需要安静”),帮助其表达需求。
环境优化
减少噪音:在老人房间安装隔音板,活动区播放轻柔背景音乐。
视觉提示:用图片标识卫生间、餐厅位置,降低因迷路引发的焦虑。
私密空间:为易激惹老人设置独立休息区,避免与他人冲突。
定期评估与调整
每3个月由医生、护士、社工组成团队,重新评估老人行为问题及干预效果,动态调整方案。
推荐
-
-
QQ空间
-
新浪微博
-
人人网
-
豆瓣